(资料图)
群众的“心上事”就是代表的“上心事”
(记者 徐赣鹰) “入城口是否有规划绿道和其他配套设施?建议将官山和马鞍山建成山体公园,规划绿道、设置游步道等,整体提升入城口环境面貌。”
“目前正规划打造官山生态公园和马鞍山运动公园,结合公园、水系等形成绿道体系。我们将从自然生态的山水基底、品质生活的沿街界面、产城融合的城市地标三方面着手,打造具有余杭特色的生态城市门厅。”
这是最近在余杭街道代表联络中心站开展的一场“局长·代表面对面”活动对答场景,提问的是区人大代表李明,回答的是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局长陈勇。代表提问开门见山,局长回答不遮不掩,自始至终见态度、见举措、见计划。
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地处未来科技城创新产业带、湿地湖链景观带和品质生活带的交汇区域。在这场“局长·代表面对面”活动中,相关牵头职能部门带来了规划设计的最新进展,明确将以官山及水系为基础彰显自然骨架,衔接凤新路北侧马鞍山运动公园,融入城西“湿地湖链”,通过“引水、汇绿、筑点”确立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框架。
群众的“心上事”,就是代表的“上心事”。近期,中泰街道人大代表联络中心站丰富民意表达载体、拓宽群众参与渠道,优化“一个中心、四个网格、多元共治”三级工作架构。国庆前夕,这里举办了一场“‘余’你话共富——局长·代表面对面”活动,围绕余杭区普惠性养老设施建设、完善托育机构网点、老年食堂“阳光厨房”等,多位代表畅所欲言,区民政局、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、区卫生健康局、区市场监管局等负责人一一回应。
郑冬明代表提出:“区划调整后,区级公办养老院建设怎样尽快补足短板?”区民政局、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负责人答复: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项目选址,将在“十四五”末期建成一座综合性医养结合型养老院,同步还将做好镇街敬老院的硬件、软件提升。
在仁和街道人大代表联络中心站,日前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局长·代表面对面”活动,现场7位区人大代表围绕教育、医疗卫生、文化旅游等提出意见建议。区人大代表、区三院仁和分院副院长吴瑛娣提出: 希望教育部门尽快牵头协调,督促指导仁和二中项目前期选址、报批等工作;尽快成立仁和二中筹备组,落实教师及校级管理层的人才储备。面对直播镜头,区教育局负责人当即回复:将正式把仁和二中项目列为仁和街道2023年度教育项目建设任务;在师资人才储备方面,将综合考虑年龄结构、名优教师比例、管理人员配备等要素。现场,代表们提出的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、丰富“第二课堂”精品研学线路等建议也都得到了积极回应。
(下转第2版) (上接第1版)一直以来,余杭区各级人大代表尽锐出战,充分利用星罗棋布的代表联络站载体,进站履职听民生、视察调研察民情、多方联动解民忧。按照区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,“局长·代表面对面”活动上产生的建议意见将秉持提质增效原则,形成“提-督-办-评”闭环工作流程,有力提升代表为民代言的自觉性、积极性、主动性。
据统计,自去年以来,余杭区围绕“联、商、督、促、智”持续畅通民意渠道,代表、群众走进联络站36000余人次,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进站95人次,国家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进站110人次,开展接待活动571次,收集意见建议1850条,实现了业务拓展下沉、场景建设推广“双见效”。今年9月,围绕区委提出的“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、争当‘两个先行’排头兵”决策部署,区人大常委会紧扣“六访六促”“助力八大攻坚”等主题,区、镇街两级联动,开展“余”你话共富、“余”你共话新中心、“稳进提质·人大同行”等系列“局长·代表面对面”活动8场,共有90余名政府部门负责人和代表参加,每场活动全程网络直播接受“阳光监督”,吸引20.1万人次在线观看。